重慶最大民營船廠停擺
2012-09-26 07:38:15 來源:重慶商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位于忠縣東溪鎮的金龍造船廠
今年以來,全國陸續多家造船廠曝出停產消息,包括安徽最大民營造船廠東方造船集團(位置 評論 新聞)、浙江臺州最大出口船舶企業——金港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有限公司等。
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7月,國內造船行業今年新增訂單同比下降50%,手持訂單下降30%。來自英國船運經紀機構克拉克森公布的數據顯示,去年納入統計的我國180家造船廠中,有46家沒有出產1艘船。
在全國造船廠“觸礁”的行業大背景下,重慶本土的造船廠遭遇如何?帶著疑問,9月初,商報記者來到位于重慶市忠縣東溪鎮、號稱全市最大民營造船廠金龍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公司展開調研。
賭眼光
“大跨越”背后的產業機遇
在金龍造船廠位于東溪鎮的廠址前,商報記者看到,偌大的公司招牌旁邊,如今已大門緊閉。
2007年,溫州商人黃安鈿就是懷揣1.3億元資金,在這個地方建成了重慶最大的民營造船廠。“當年全國的造船廠產能總和已達了1億噸以上,這個數字幾乎接近世界船舶需求量的一半以上,市場其實已呈現出飽和狀態。”黃安鈿坦言,而當時支撐他造船的一大誘惑在于,中國船廠在中高(船機庫 位置)端船舶產品上的空缺。
“直到今天,這種空缺依然存在。”黃安鈿說。
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2007年9月出臺的《船舶科技發展“十一五”規劃綱要》提出的加快我國船舶科技發展,迅速縮小與先進造船國家的差距,迅速成為引發國內造船廠爆發式成長的導火索。
來自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統計顯示,從2007年到2010年期間,30萬噸產能的船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4倍以上,10萬噸船塢船臺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到3倍以上。
“2007年前后,僅重慶新增的民營造船廠就有約20家,當時在全國造船業高速發展的刺激下,各路資本紛紛撲向造船業。”重慶市船舶修造協會會長何喜云表示。
金龍船業就是其中之一,“這些新建船廠一個普遍共性是,造船技術簡陋,生產的多是一些中低端的船種,而涉及到遠洋功能船等高端船種,盡管有很旺盛的市場需求,但具備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的船廠并不多。”何喜云說。
“如何從一個相對飽和的行業內分到一杯羹,賭的就是眼光,事實證明,當初我的決定是正確的。”黃安鈿說。
賭技術
先接下訂單再來攻技術難關
就在船廠開張的當年,黃安鈿就接到了兩艘遠洋多功能船的訂單,“保守估計,這兩艘船造出來的利潤在兩千萬元以上。”
現實的問題卻在于,作為一家新成立的船企,是否具備制造中高端船種的技術實力。
“當時的想法是,接到訂單后,從外面引進施工隊進行生產加工。”黃安鈿說,一艘遠洋多功能船的制造周期約兩年時間,哪怕是發現問題,也完全有時間去解決。
“‘先上車后補票’,金龍船業面臨的情況,其實代表了當時中國很多新建造船廠的真實狀況。”何喜云坦言,當時就整個重慶市而言,具備中高端遠洋船種制造技術和能力的船廠大約只有3到5家,包括像川東造船廠這樣的大型國營企業。
“這就類似一場關于造船技術的賭博,在不缺訂單的情況下,如果你能攻克技術難關,可能造一艘船獲得的凈利潤就比別人造十艘船的凈利潤高。”黃安鈿說。
而在何喜云看來,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滯后,更直接擾亂了市場價格:“2007年前后,中低端船型市場搏殺愈演愈烈。”這一說法也在多家民營船企中得到證實。
“比如江津航運廠有個訂單,數家造船廠打價格戰進行爭奪,最終價格硬是從1000萬元壓到770萬元,利潤只剩下3%左右。”重慶澤勝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廠總經理劉武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方向賭對了,技術貌似也賭贏了,但黃安鈿的好日子卻并沒持續多久。